6月8日,我们即将迎来华东政法大学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学校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党代会的召开将从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大局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出发,举旗定向、聚焦目标、谋划发展,不断带领师生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五年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专题报道五:以人为本 德学兼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68日,我们即将迎来华东政法大学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学校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党代会的召开将从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大局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出发,举旗定向、聚焦目标、谋划发展,不断带领师生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回望五年来时路,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华政欣欣向荣、熠熠生辉,勇猛精进迈入新时代。五年来,学校党委勇于担当,主动“谋势”、科学“谋划”、团结“谋事”,带领全体师生满怀激情投身学校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拼搏有为,凝神聚力书写奋进之笔。

展望五年未来路,我们理应勇担使命,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把华政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而努力奋斗。今推出“五年奋进路·喜迎党代会”专题报道第五篇《以人为本 德学兼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明晰了方向,也鼓舞了学校围绕“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深化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年来,为了培养政治坚定、勇于担当、人格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多元知识结构、扎实专业功底、宽广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精神、崇高职业道德的专业精英和社会中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以《教育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教学工作围绕“五个注重”和“五个全面”,狠抓教学管理建设和教学质量长效机制建设,在管理、改革、实践中努力完善、创新和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呈现新内涵,学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聚焦核心能力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坚持质量为先,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领域,制定与国际一流法学院校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突出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将法学理论、实务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机衔接,着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培养、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形成了良好的大学氛围,为塑造政治过硬、道德高尚、理论扎实、实践力强、具备自主学习和批判创新能力,拥有多学科背景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和国际交流对话中发挥中坚力量的卓越法律精英人才而不断努力。

“要关注国家、民生、当下,要有大胸怀、大格局,要用这样的胸怀来学习法律,不要仅仅把法律理解成一门技术,而要站在更高层面和格局上理解和学习法律,体会法的精神,勘破法律背后的价值理念。”教务处副处长李翔的一番话道出了法学教育的本质,也正是因为一直秉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自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以来,先后开设本硕贯通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等七大实验班,围绕当前依法治国法治人才队伍培养需求,科学确定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开展法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在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思路指引下,学校去年成立了“文伯书院”。“多元复杂的社会需要具有更全面适应能力的未来人才,我们认为,学习能力、选择能力、社会流动能力将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要解决从‘不知’到‘知’的问题,也要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文伯书院院长杨忠孝在介绍书院源起时表示:“组建书院,可以统筹育人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才体系,更好地完成全人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文伯书院揭牌

文伯书院的诞生,标志着书院制教育改革计划的正式实施,也是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全面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内首个实行书院制改革的法学类院校,文伯书院建立了以“通识修养+专业素质+特色素养”为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先行实施书院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法学专业通识教育方案,开展了各类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设立文伯书院不仅切实对应学校提出的“要打造成为重要的法治专门人才与社会治理人才基地”的战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华政在高等教育事业与法治文明建设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培养复合法治人才 拓展人才培养维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五年来,学校发挥深厚的法学教育底蕴与学科优势,着力探索建立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政法学校和法学学科提供支撑。

学校充分发挥法学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以强带弱、以先带后,重点推进法学与经济学复合、法学与管理学复合、法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复合、法学与其他学科复合。深化法学“学科群”和“课程群”建设,以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新闻学等一批主干课程为龙头,以优质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程为触手,开展核心课程群、跨学科课程群、交叉复合课程群建设,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列核心课程体系,创建起“法学本科”一流教学品牌。

2014年以来,学校建成了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课、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7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优质在线公开课、76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8门上海市高校全英语示范课程等在内的一批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推动学校各类本科特色课程资源建设。

思政教育方面,去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从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等几大类课程中遴选出“法治中国”等首批29门试点课程进行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传统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立足法学、政治学等优势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推动各类课程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同频共振。



教务处举办同向同行系列课程思政教学观摩与研讨沙龙

秉持着理性思考和人性关怀的法治教育理念,学校众多教师一边身体力行躬自探索践行法治精神,一边引领学生走上学习和研究的漫漫道路,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文中国”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方位、跨学科、多角度、高品质”的跨学科、前沿性讲座课程,“人文中国”邀请了多位教师共同参与讲授。从山水诗词到入世智慧,从甲骨金文到信息革命,从民间风土到国家形象……每堂课都由一位老师选取自己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人文类话题进行授课。作为通识类课程,“人文中国”在普及人文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思考,试图打破同学们对“人文中国”的刻板印象,实现对其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重新解读。

在法学教育的底色下,学校的文化基因和传统从未逝去,它始终活跃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带来了新的见解和想法,也带来了看似“熟悉”的新视角,助力复合法治人才培养。

 

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联通社会与课堂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五年来,在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学校积极打破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教育教学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学校积极响应各项国家战略政策,创新“德学兼修”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优质法学师资和优秀校友资源,延揽国际法学名师和高层次英才,邀聚一批拥有国际法学术研究和教育背景的国内外法学翘楚和有识之士,聘请一批拥有最高法院、政府高层、顶尖律所、跨国公司等行业从业经历的社会精英作为客座教授,汇聚国内一流法学名师,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业务高超、潜心教学”的一流法学师资队伍。



同时,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法治人才,学校构建起了立体化的法学实践教学格局,依托国家级法学综合教学实验中心,打造全国一流法学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打破法学高校与行业之间的机制体制壁垒,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开创国内法学高校与行业协同培养的新局面。

为了加速培养一批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法律制度运作、处理涉外法律争端的一流涉外法治人才,学校构筑高层次国际化教育格局,以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己任,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平台,拓展本科人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合作水平。

为了应对我国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稀缺的问题,学校设立了“沪港合作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等实验班,采取整建制学生互派、与境外学校学分互认、与实务部门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开辟联合式法律人才培养新途径。

为了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学校设立了“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有效解决法学人才培养和司法工作人才队伍的衔接问题。

 

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改革,无疑都体现了学校坚守初心、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即对接社会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积极改革创新,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定位的人才。

来源|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熊颖杰